分类目录归档:生活

收录日常、读书、观影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。

如果回到原始社会

如果有一天,现代文明停止运转,全世界回到原始状态,我们该如何适应这种生活呢?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,是因为现在的我正在看CCTV9的纪录片《远离尘嚣 摆脱时间束缚的苏珊一家》,想到去年疫情初期禁足在家,以及一年后依然难熬的今天,这种突发奇想亦或是胡思乱想竟也变得自然了。 如果真有这样一天,情况极端点,就是发电厂不再发电,炼油厂不再炼油,工厂关闭,政府停摆,所有人回到原始社会,刀耕火种,自给自足。 如果真有这样一天,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准备,分别是食物、能源和工具。 首先是食物,主粮以大米或面粉最佳,然后是盐和油。既要囤一定时期的粮,还要储存一些主粮的种子,以及蔬菜种子,最好还要有调料种子。 其次是... >>阅读更多

2020年过去了

这个冬天和上一个冬天一样,阴冷又潮湿,盆地里能见到太阳的日子屈指可数。回顾过去的这一年,甚至让我有了一丝错觉,好像这是上一个冬天的延续,春夏与秋都未曾来到过。 提到过去的这一年,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新冠疫情这个话题。在一月底之前,人们并未意识到它的可怕,以至于春节过后,宅在家里成了一段难忘的时光。追网剧、秀厨艺成了那段禁足的日子里难忘的记忆,一家人也难得在一起这样相聚。所以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是有道理的,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,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事物。 于我而言,这一年没有生活可言,其余日子全在工作与禁足之间转换。如何与黑夜相处,是这一年思考最多的问题。年初计划的樱花季京都游和暑假新疆行都被搁置了... >>阅读更多

对摄影的一点认识

说对摄影的一点认识,其实是对“德智体美劳”中“美”的认识。我可能无法创造一种美,但能够分辨美与不美,就已是合格了。若能再精进一些,偶尔创造一点美,便更好了。 要谈论美,离不开一个“真”字。这两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的价值判断,我认为一定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美,才是真正的美,才是一种自然的美。这样的标准,让我对化妆术和修图术始终无法接受,这里特指那种用力过猛的技术性改造。 自从去年开始接触摄影过后,我意识到摄影和拍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拍照是一个按快门的动作,是对所见的认可和记录。而摄影是更进一步,是为了完成拍照去做一些更多的工作,包括去认识光线、学会构图和后期修饰。所以,我现在有这样一种认... >>阅读更多

禁足记摘抄

10月20日 霓虹闪烁,天色渐暗。 绵绵的细雨是深秋往初冬过渡的信号,破烂的空调外机声表明隔壁的同志已经向日渐降低的室温投降。此时最应景的一首歌曲,当属翟惠民的《铁窗泪》,但若此声响起恐又略有不当。我站在窗边,五十二集大型讲评节目里易中天朗读苏东坡《赤壁怀古》的画面又开始浮现眼前。 致我的老朋友——达尔克里斯 配乐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 10月22日 右手边的空调声从左边的墙上反射回来,我听出来今夜向室温举手投降的同志又多了两位。 躺在床上睡不着,可能是下午喝了茶,也有可能是还没找到如何关闭那扇人为卡上了插销的窗户的方法。 鲍勃迪伦在他那首名扬天下的《往事随风吹》中唱道:一个小伙子要踩多少柏油路... >>阅读更多

文字只是载体

这是日本1988年拍摄的电影《敦煌》的观后感。 一个民族,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后,它的文明便有了延续下去的基础。中国的汉藏蒙如此,中国以外的英俄日如此。但古代与北宋同时期的西夏国,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,结局却并未如此,反而是灭亡了。 或许,古代还有许多创造了自己文字的民族,但未能留下纸张或石刻,后人也不得而知,因此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里。那些有幸留下文字却不幸灭亡的民族,又给后人增添了它们的神秘,如西夏文、古埃及的象形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。 这些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呢,是战争还是瘟疫,除了有史可考的记载,其余的,就只能是个谜了。 很早之前便听说过这部电影,拍摄背景是中日建交后的文化交流时期,改编自一部... >>阅读更多

哪个更重要

窗外滴滴嗒嗒,下雨了,雨不大。我知道,这一场场的秋雨过后,深秋就会过渡到初冬去。 前两天在机场看到一个背着行囊的青年人,只身前往国外的疫区。这个人不像游客,因为他背着很大的双肩背包,手上还提着一个袋子,如果是商务人士,不会是这身行头,如果是留学生也不会是这身打扮。我的第一直觉是,他是出国打工的,因为除了他这身行头之外,能让我做出这个推测的还有他的肤色,那种长期在太阳下暴晒的透着亮的铜色。或许他还有同行的伙伴,但我看到他时,他是孤身一人前行的,为什么我单单对这个人印象最深。因为在我看来,他的年纪可能只有二十多出头,虽然肤色很黑,但是还不至于因为长期的体力劳动而出皱纹。甚至给我一种感觉,他可能才高... >>阅读更多

再次收到明信片 Icon

自从上次收到来自Postcrossing的明信片后,昨天又接到邮局电话,有我的明信片。这次收到两张,一张来自加拿大,另一张来自德国。 来自加拿大这样明信片收件人地址用的是全英文,可能是邮递员认读的问题,被投递到了另一个地方,后又转递到了我的收件地址,根据邮戳日期显示,上个月底就到了,折腾了十多天才转递过来。幸运的是,虽然折腾了一番,到最后还是到了我手上。因为这是第一次收到全英文收件地址的明信片,所以特别有纪念意义。 明信片封面是一对舞者在唱片机上跳舞的形象,颇有旧时代的感觉。 (来自加拿大的明信片封面) (来自德国的明信片封面) 来自德国的明信片封面是一栋小房子,屋外种了树和花草。房子小巧... >>阅读更多

第一次收到来自Postcrossing的明信片 Icon

前天接到邮局工作人员的来电,告诉我有一张明信片需要领取。昨天领取一看,是一张来自捷克的明信片,很显然,是来自Postcrossing的用户。 (明信片封面,来自一个叫Trebic的捷克城市) Postcrossing这个网站是我在大学时接触到的,注册用户按照系统的分配随机给指定用户寄出明信片,同时自己也会随机收到别人寄来的明信片。只是在这个网站上注册至今已四年多了,曾断断续续寄出过好几张明信片,但自己从来没有收到过一张。后来想了下可能是本地邮政系统现阶段还不适合明信片的收发,毕竟N年前自己从丽江寄回家的明信片现在都还在路上尚未收到。再一想也有可能是收件地址的格式有问题,然后对照万国邮政联盟的... >>阅读更多

自己的家乡自己爱

昨晚,打开了马蜂窝网站,浏览里面的各种游记。 是的,想出门了,想旅游了,但是现实情况依然不允许。疫情还没结束,出门的风险还是有的。除了风险,还涉及各地的防疫政策,各种互不承认的健康码以及各种不敢担责的繁复的信息申报。这都还是国内出行,要是出国游的话,更是不敢想象了,首先不敢出去,其次是回来更麻烦,十四天的隔离就让人望而却步,因为没有这么多假期可以花费在隔离这件事上。 所以只好看看以前的别人发的游记过下瘾,看完就一个感叹:疫情前的日子多美好。 怀念在日本乡村漫步欣赏绣球花的时候了,怀念在波西米亚平原看别人收小麦的时候了。疫情之下,人们是被禁了足,可这些植物依然会应时节而成长和收获。想到这里,我又... >>阅读更多

日剧《母亲》观后感

写在母亲节前。 “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” ——《挑妈妈》 前两天,看完了日剧《母亲》,有点感触,想记录下来。剧集不多,只有十一集,拍得很好,剧中小女孩命好苦,但又特别乖巧,按父亲的话说就是“那个小女子太懂事了”。 故事讲的是在小女孩出生不久后,父亲去世,母亲独自一人抚养,但后来和另外一个男人同居后,对小女孩的态度就由原先的疼爱变成了嫌弃,同居男人也对小女孩施以暴力。在某个寒冬的夜晚,两人打晕小女孩并将她装在垃圾袋里仍在室外后,被代课老师发现并解救,并决心带她离开这里做小女... >>阅读更多